欢迎访问《渔业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本期目录

    2020年 第4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6-25
    论文与报告
    基于高通量测序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李桂秀 宋易洋 赵芯 王国良
    2020, 42(3):  195-204. 
    摘要 ( )   PDF (42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地区环境恶劣、人迹罕至但微生物较为丰富,土壤中存在着极为丰富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土壤微生物为适应南极极端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遗传机制和代谢途径。本文为了探究南极地区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以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采自菲尔德斯半岛3个站点的土壤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土壤微生物的宏基因组DNA,基于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和Paired-end 150测序策略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南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使用MetaPhlAn2进行数据分析并用GraPhlAn对结果进行可视化,结果显示3例土壤样本中的微生物来自于8门14纲21目32科48属62种,其中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是优势细菌菌群,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优势真菌菌群。通过分析菲尔德斯半岛采集的样本,表明南极地区具有丰富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探究南极等极端环境中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还为后期新菌的分离培养、活性物质的提取、功能基因的筛选、群落结构的研究等提供了实验依据和信息资源。
    广西西江干流9个卷口鱼群体的形态差异研究
    王从刚 谭虹雨 张曼 高峰 武琳 汪开成 陈秀荔
    2020, 42(3):  205-215. 
    摘要 ( )   PDF (40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采自广西西江干流上游(天峨、东兰、大化、都安和合山)、中游(武宣、桂平和平南)以及下游(梧州)的333尾卷口鱼进行传统形态学测量,以主成分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系统研究卷口鱼9个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其中,主成分分析共获取4个主成分(PC1~PC4),能解释81.429%的形态差异,PC1和PC2的贡献率分别为61.830%和7.863%,主要反映鱼体背腹轴和尾部的形态变化。PC1和PC2散点图显示,各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在PC1轴上较在PC2轴上更易区分,其中桂平、平南和梧州群体已与其他群体产生明显偏离。进一步的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此三个群体的背腹轴性状(D3-6和D5-8)与多数群体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判别分析中,各地理群体的综合判别率高达96.36%,交互验证后为91.30%,能较好地区分各群体。聚类分析发现,武宣群体与上游5个群体形态最为相似性,先聚为一支,而后依次与形态距离较远的梧州、桂平和平南群体聚类。综上,广西西江干流9个卷口鱼群体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形态差异,本研究将为卷口鱼种质资源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福建福宁湾尖刀蛏体尺与体重性状及其相关性
    王灵平
    2020, 42(3):  216-222. 
    摘要 ( )   PDF (21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测量福建省福宁湾1~2龄尖刀蛏(Cultellum scalprum)的重量性状(活体重量、软体部湿重和干重、贝壳湿重和干重)、体尺性状(壳长、壳高、壳宽)和肥满度等指标,并作相关与回归分析、通径分析,以阐述尖刀蛏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表型性状生长特点、体尺性状与体重性状的相互关系等。结果表明,1~2龄尖刀蛏体重性状的变异系数(CV)在28.09%~43.10%之间,体尺性状变异系数CV≤15%,重量性状变异系数大于体尺性状。尖刀蛏体尺与体重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性状间的回归关系均可用幂函数方程表示;该区域1~2龄尖刀蛏活体重量相对壳长、壳高和壳宽均呈现正异速生长(b>1.0,P<0.01),壳宽与壳长呈等速生长(b=1.0,P<0.01),壳高与壳长、壳宽与壳高分别呈负异速生长(b<1.0,P<0.01);尖刀蛏体重性状与体尺性状(壳长X1、壳高X2和壳宽X3)间的多元回归方程为:活体重量(BW)=-2.535 1+0.046 0X1+0.060 4X2+0.295 8X3。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尖刀蛏的体尺指标壳宽的数值变化对其活体重量、软体部湿重和软体部干重等体重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最大,壳长对活体重量、壳高对软体部湿重和软体部干重等的直接影响次之;壳高通过影响壳宽进而对活体重量、软体部湿重和软体部干重等体重指标的间接影响最大。
    海上风电工程运营初期海洋环境影响——以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一期(样机试验风场)项目为例
    张华 吴佳辰 何平
    2020, 42(3):  223-233. 
    摘要 ( )   PDF (15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一期(样机试验风场)项目,在进行运营期海洋环境跟踪监测和收集建设前海洋环境质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海上风电场营运对周边海域的水质、沉积物、生态、渔业资源等环境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影响程度,认为一期项目营运对海洋环境生态的影响处于预测范围内,部分指标和程度优于影响预测。
    联苯菊酯对菲律宾蛤仔肝胰腺细胞DNA损伤的初探
    陈宇锋 许贻斌 刘波 姜双城 郑惠东
    2020, 42(3):  234-240. 
    摘要 ( )   PDF (23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评价联苯菊酯的遗传毒性,研究了不同浓度联苯菊酯对菲律宾蛤仔肝胰腺细胞DNA的损伤作用。研究分别在0.05、0.10、0.15、0.20 mg/L联苯菊酯暴露25 d后,取菲律宾蛤仔肝胰腺细胞并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进行分析,以彗尾DNA相对含量(TDNA%)、彗星尾长(TL)、Olive尾矩(OTM)和拖尾率(TR)作为DNA损伤的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菲律宾蛤仔肝胰腺细胞DNA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且各检测指标值均显著增加(P<0.05);随着联苯菊酯浓度的增加,各检测指标均呈规律性的增长趋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0.99),表现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评价彗星实验较好的检测指标为彗尾DNA相对含量和Olive矩,实验获得的多元回归方程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可以有效地推断联苯菊酯对菲律宾蛤仔的染毒毒性浓度。
    海参皂苷的提取条件研究
    李鑫佳 姜爱莉
    2020, 42(3):  241-247. 
    摘要 ( )   PDF (34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参皂苷极性较大,多采用醇提法进行提取,为减少海参皂苷制备过程中多糖和蛋白质的干扰,简化后续分离过程,本实验考察了乙醇浓度、温度、料液比对干海参中海参皂苷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浓度为0%、80%时海参皂苷得率较高,其中0%乙醇提取时提取液中多糖含量较少,更有利于后续分离;20℃、30℃提取时皂苷得率高,30℃提取时杂质更少;料液比为1∶15时提取得到的海参皂苷含量较高,提取时间控制在8 h内,可有效减少杂质产生且能获得较多皂苷。
    牡蛎提取物辅助保护化学性肝损伤功效研究
    刘淑集 许旻 苏永昌 廖登远 陈晓婷 乔琨 蔡水淋 潘南 陈贝 王茵 苏捷 刘智禹
    2020, 42(3):  248-253. 
    摘要 ( )   PDF (20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牡蛎提取物对小鼠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建立酒精导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监测各剂量组小鼠体重,测定肝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的含量及观察牡蛎提取物对肝组织病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牡蛎提取物各剂量组小鼠的体重与模型组和空白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的MDA、TG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高剂量组的GSH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的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从而说明,牡蛎提取物对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具有辅助保护功效。
    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子代仔虾幼体耐低温能力比较研究
    杨章武 张哲 陈思源 葛辉 陆承宽 林嘉铭 杜秀萍 郑雅友 李正良 林克冰 游伟伟
    2020, 42(3):  254-261. 
    摘要 ( )   PDF (20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凡纳滨对虾选育技术方法,以A、B、C、D四个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的自交和杂交不同交配组合子代的仔虾幼体,进行耐低温能力的比较实验。实验仔虾发育期为P11~P12,体长6.09~7.54 mm,实验水温为13.5~19.0℃,实验时间48 h。统计24、36和48 h的存活率,结合体长因素综合评价不同种源子代各组仔虾幼体的耐低温能力。结果表明,从低温实验24 h开始各组存活率出现显著差异。在实验48 h时,16个交配组合中,4组存活率最高且与A群种虾有关(与D群无关)的交配组合平均存活率为10.35%。而4组存活率最低且与A群种虾无关的组合,其中3组与D群有关的交配组合平均存活率为0%。不同种源子代仔虾幼体耐低温能力存在差异。
    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环境分析
    杜秀萍 杨章武 张哲 吴丽云
    2020, 42(3):  262-268. 
    摘要 ( )   PDF (20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8年6—10月对4口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池水质理化因子和微生物环境的基本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虾池水体中,NO3-是DIN(NH4+、NO2-和NO3-)主要的存在形式,占比达55%~85%;NH4+在0.005~0.060 mg/L低浓度范围内波动;5#池中NO2-出现累积现象,其变化趋势与NO3-高度一致。虾池中PO43-含量为0.012~0.400 mg/L,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各池中Chl-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高值均出现在9月份。水体中总异养菌数量为2.80×104~2.40×105 CFU/mL,弧菌数量为8.00×102~1.00×104 CFU/mL,弧菌在总异养菌中所占比例在10%以下。
    福建省养殖棘胸蛙主要病害调查
    曾占壮 张新艳 王剑锋 余培建
    2020, 42(3):  269-276. 
    摘要 ( )   PDF (26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设立固定调查点进行定期调查,并辅以门出诊和不定期巡回调查的方式,于2015至2017年对福建省部分棘胸蛙养殖场发生病害的种类、流行情况及危害程度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养殖棘胸蛙的主要病害有17种,其中蝌蚪期的病害有10种,幼成蛙期的病害有7种。蝌蚪期危害最严重的病害是六鞭毛虫病和吸管虫病,两者的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2.5%和25.2%,年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3.1%和12.4%;幼成蛙期危害最严重的病害是歪头病,其年平均发病率和年平均死亡率分别达到16.5%和8.6%。病害的发生和死亡主要集中于夏秋高温季节,而在冬春季节,病害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低。通过调查,初步摸清了福建省养殖棘胸蛙病害的发生情况,为养殖生产中的病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虹鳟天然溪流生态养殖初探
    陈方平
    2020, 42(3):  277-28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实验统计了应用天然溪流生态养殖技术(NFTAS)养殖虹鳟的孵化率、成活率、生长以及水温、溶氧量、氨氮含量等的变化,探究天然溪流生态养殖技术对虹鳟养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虹鳟的孵化率为89.2%,出苗率为92.1%;经12个月的饲养,其平均体重达1.36 kg/尾,平均产量达6 270 kg/667 m2,饲料系数1.07;天然溪流的水温、水体溶氧量、氨氮含量均处于正常水平(0.02~0.13 mg/L),无需增添加热、增氧等设备。实验结果可为虹鳟的溪流生态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中的应用
    吴晓雯 王铁杆 刘颖 张鹏
    2020, 42(3):  282-288. 
    摘要 ( )   PDF (10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 Chang et Zheng)作为我国广泛养殖的重要经济藻类,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尤其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标记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检测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坛紫菜研究中,为坛紫菜遗传育种提供高效和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本文介绍了主要的分子标记技术以及其在坛紫菜遗传学多样性、种质鉴定、指纹图谱构建、种群和亲缘关系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同时分析了分子标记技术在坛紫菜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细胞3D培养技术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唐旖 蔡灵 杨明
    2020, 42(3):  289-294. 
    摘要 ( )   PDF (9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培养技术自19世纪研究成功以来,已在遗传学、免疫学、实验医学和肿瘤学等各个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相关领域重要的核心和基础技术之一。细胞的三维(3D)培养是在传统的细胞培养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培养方法,可以更好地模拟细胞在生物体内的生长环境和状况,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水产动物的细胞培养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最初用于病毒的分离和纯化,对水产动物的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3D细胞培养技术的特点、发展历程总结的基础上,对3D细胞培养技术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进行简介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