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渔业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本期目录

    2020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4-24
    论文与报告
    湛江特呈岛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和海洋线虫群落的初步研究
    潘超 吴成业 郭玉清 杨培培 王浩
    2020, 42(2):  97-104. 
    摘要 ( )   PDF (30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于2018年冬季进行沉积物小型底栖动物样品采集,沿特呈岛红树林南部分布区域设5个采样断面,研究该红树林湿地中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及丰度、海洋线虫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采样区域共发现5 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其中海洋线虫为绝对优势类群,占总丰度的97.99%。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在(71.35±16.80)~ ( 786. 40±908. 18 ) ind/10 cm2之间,平均丰度为(432.25 ±500.84) ind/10 cm2;不同断面、潮位之间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差异显著。鉴定海洋线虫隶属于22个科44个属,优势属为Terschellingia、Sabatieria、 Viscosia、Spirinia、Megadesmolaimus和Spilophorella,优势度分别为 21.77%、8.43%、7.99%、7.99%、6.50%和5.79% 。摄食类型,从属的数量和个体数量来看,沉积食性者都占优势。通过多样性和K-优势度分析,海洋线虫各项指数在断面3 都是最高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分析表明,断面3 和断面5 在海洋线虫群落结构上较为相似。
    利用RT - qPCR技术筛选菊黄东方鈍的最适内参基因
    蒋彩云
    2020, 42(2):  105-116. 
    摘要 ( )   PDF (35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定量PCR技术已经成为基因表达水平测定最常用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对基因表达水平的准确定量至关重要。本文检测了菊黄东方鲀β-action、GAPDH、EF1-α和18S rRDA等4种内参基因在不同组织、生长环境和发育阶段中的表达,应用3种内参基因筛选软件(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 综合分析了这4 种内参基因表达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内参基因在成鱼养殖和野生菊黄东方内鲀的稳定性排名均为:EF1-α>β-action>18S rRDA>GAPDH;在养殖菊黄东方鲀3月龄、6月龄和12月龄三个发育阶段中内参基因EF1-α最稳定,其他各组织在不同发育阶段内参基因的选择有所差异。研究结果为不同条件下菊黄东方鲀功能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提供重要参考。
    解淀粉芽孢杆菌、生物解毒酶和生物活性剂T及其组合配伍对呕吐毒素解毒效率的研究
    刘虎 温淦辉 李盛财 操玉涛 申玉春
    2020, 42(2):  117-123. 
    摘要 ( )   PDF (9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呕吐毒素是一种天然霉菌产物,是饲料及其原料的主要污染物,也是近年来水产饲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霉菌毒素。本研究用一定量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生物解毒酶和生物活性剂T 进行组合配伍,在28℃的条件下,体外孵育培养16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检测不同组合配伍对呕吐毒素的解毒效率。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生物解毒酶和生物活性剂T对呕吐毒素均有一定的解毒效率。其中,解淀粉芽孢杆菌和生物解毒酶组合配伍对呕吐毒素的解毒效率较好,且其浓度为106 CFU/mL时解毒效率最高。
    一种来源于米根霉的低温脂肪酶催化鱼油酯交换反应及其氧化性质的研究
    许曦锃 倪瑞敏 林立敏 钟晓芳 傅红 叶秀云
    2020, 42(2):  124-131. 
    摘要 ( )   PDF (28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一种来源于米根霉的低温脂肪酶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水解、酯化、酯交换特性并应用于制备高含量ω-3脂肪酸甘油三酯型(TG) 鱼油。以酯交换产物TG中EPA和DHA的总含量为指标,分析温度、时间、加酶量、底物质量比对鱼油酯交换的影响,并通过核磁共振分析鱼油产物的氧化性质。结果显示:当低温脂肪酶的添加量为0.9% ,底物质量比为1:1,于30℃反应18 h ,EPA和DHA总含量从鱼油原料的29.39%提高到44.83%。核磁共振分析表明,当酶法酯交换温度为30℃时,TG型鱼油产物氧化程度低;而使用酯交换温度为50℃的Novozyme 435反应时,TG型鱼油产物发生明显的氧化作用,氧化程度较高。因此,该低温脂肪酶的温度条件能够对鱼油品质有较好的保障。
    两种饲料对真蛸消化腺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张建明
    2020, 42(2):  132-137. 
    摘要 ( )   PDF (9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分析真蛸(Octopus vulgaris)、长期摄食鱼类后拒食的原因,本研究进行了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和锐齿蟳(Charybdis acutt) 喂养真蛸试验,观察了蓝圆鲹喂养的真蛸停止摄食的时间,测定了试验组与对照组(野生真蛸)真蛸消化腺的蛋白质、氨基酸及 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蓝圆鲹组真蛸消化腺中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天门冬氨 酸、丝氨酸、酪氨酸、组氨酸和脯氨酸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缬草氨酸、亮氨酸、甘氨酸、丙 氨酸、胱氨酸、精氨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锐齿蟳组真蛸消化腺中缬草氨 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显著低于对照组;两试验组必 需氨基酸总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蓝圆鲹组真蛸消化腺中酪氨酸显著低于锐齿蟳组。蓝圆鲹 组真蛸消化腺中C14:0、C18:3n3c和C22:6n3c极显著高于对照组,C18:0、C20:0、C22:0、 C18: 1n9c和C20: 4n6c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对照组,C14: 0、C16: 0 和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锐齿蟳组;锐齿蟳组真蛸消化腺中C18: 0 极显著低于对照组,C22: 0、C18 : 1n9c显著低于对照组,C18: 3n3c、C20: 3n6c极显著高于对照组,C20:5n3c和C22: 6n3c显著高于对照组;蓝圆鲹组真蛸消化腺中C14:0、C16: 0和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锐齿蟳组。以上结果表明造成真蛸摄食鱼类过久最后拒食的原因不是饲料中氨基酸组成而是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试验结果将为真蛸配合饲料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数据。
    海洋污染事故中裂解碳九主要成分的监测分析方法
    肖洁 张珰妮 张天闻
    2020, 42(2):  138-145. 
    摘要 ( )   PDF (23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建立了基于顶空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HS-GC/MS)的裂解碳九主要成分分析方法,该方法可同时测定水体中α- 甲基苯乙烯、间- 甲基苯乙烯、对- 甲基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β - 甲基苯乙烯、双环戌二烯、茚、1 - 甲基萘和2 - 甲基萘等9 种裂解碳九主要成分的残留量。取10.0 mL海水样品在密封的顶空瓶中,在振荡器中于90℃下振荡10 min,使气- 液两相达到动态平衡。采用DB-5MS毛细管色谱柱(30 m×0.2 5 mm×0. 25 m ) 对9种目标化合物进行分离,内标法定量。本方法在0.50~10 μg?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在海水中9种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500~1.00 μg? L-1,添加浓度为1. 00 ~10 .0 μg? L-1时,各目标化合物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2.4%~106. 6 %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6) 在3.73% ~ 9. 41%之间。本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和准确度高,适用于海水中裂解碳九主要成分残留量的同时检测,为海洋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分析中裂解碳九主要组成的测定提供参考依据。
    福建中东部海水养殖贝类质量现状与评价
    陈云英
    2020, 42(2):  146-152. 
    摘要 ( )   PDF (18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2014—2018年在福建中东部共1 265批次贝类样品开展的卫生监测抽检的数 据进行分析,并利用《2018年海水贝类产品卫生监测检测项目、方法及限量值》对贝类质 量安全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监测区域内的海水养殖贝类样品大多符合一类生产区标 准,部分符合二类生产区标准,少量符合三类生产区标准,总体处于较好水平。监测的太平 洋牡蛎、缢蛏、菲律宾蛤仔、贻贝、美洲帘蛤、文蛤6 种养殖贝类中缢蛏对铅的富集能力高于其他品种,而太平洋牡蛎和贻贝对镉的富集能力较其他品种相对较强。
    三种稻渔种养的化肥农药使用及效益分析
    杨智景 顾海龙 杨会静 冯亚明
    2020, 42(2):  153-159. 
    摘要 ( )   PDF (9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水稻-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水稻-青虾(Macrobranchium nipponense)、水稻-甲鱼(AmydaSincnsis)三种种养模式和水稻单种模式下有机肥、化肥、农药、生物农药的使用情况和经济效益等。结果显示:稻-小龙虾种养模式使用了400 kg/667 m2有机肥、15 kg/667 m2尿素、100 mL苏云菌,收获了506.8 kg/667 m2水稻、106.7 kg/667 m2小龙虾,效益为4 468.4元/667 m2;稻-青虾种养模式使用了400 kg/667 m2有机肥、15 kg/667 m2尿素、15 kg/667 m2复合肥、100 mL短隐杆菌,收获了514.2 kg/667 m2水稻、56.4 kg/667 m2青虾,效益为3 235.3元/667 m2;稻-甲鱼种养模式使用了400 kg/667 m2有机肥、10 kg/667 m2微生物菌肥,收获了402.5 kg/667 m2水稻、52.8 kg/667 m2甲鱼,年均效益为4309.2元/667 m2。以水稻单种模式为对照,稻-小龙虾种养模式化肥施用量减少了50 kg/667 m2,减少76.9%的化肥使用量;稻-青虾种养模式化肥施用量减少了35 kg/667 m2, 减少了53.8%的化肥使用量;在水稻病害管理上,稻渔种养模式并未选择使传统农药,尽量选择微生物型生物农药,但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等常见病害均有效,且持续保护时间长达25 d以上。结果表明,稻渔种养模式有效增加了有机肥、生物农药的使用,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且水稻产量比较稳定,经济效益显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属于一种绿色、可持续生产模式。
    鳜不同驯食方式的效果比较
    曾萌冬 宋银都 吴红岩 赵金良
    2020, 42(2):  160-166. 
    摘要 ( )   PDF (15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比较鳜(Siniperca chuatsi)不同驯食方式的驯食效果,以初始均重为(1.9±0.4)g的鳜鱼苗为对象,分实验组Ⅰ(快速驯饲、软颗粒饲料)、实验组Ⅱ(常规驯饲、软颗粒饲料)、实验组Ⅲ(常规驯饲、硬颗粒饲料)。实验组Ⅰ:以饥饿→活饵→活饵加死饵→死饵加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的方式逐步过渡驯化;实验组Ⅱ:以活饵→活饵加死饵→死饵加冰鲜饵→冰鲜饵加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的方式逐步过渡;实验组Ⅲ:以活饵→活饵加死饵→死饵加冰鲜饵→冰鲜饵加硬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的方式逐步过渡。结果显示,使用快速驯饲与软颗粒饲料技术,驯食天数5 d,稳定投喂3 d,平均驯化率为78.73%;使用常规驯饲与软颗粒饲料技术,驯食天数17 d,稳定投喂3 d,平均驯化率为91.35%;使用常规驯饲与硬颗粒饲料技术,驯食天数17 d,稳定投喂3 d,平均驯化率为56.36%。结果表明,快速驯饲的驯化率低于常规驯饲,但驯化周期明显缩短,投喂软颗粒饲料的驯化率比投喂硬颗粒饲料高。
    温度、盐度、饵料浓度对大竹蛏能量收支的影响
    王雅倩 郭万卿 白利丹 刘永波 赵文 高立容
    2020, 42(2):  167-171. 
    摘要 ( )   PDF (8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室内静水系统中,以大竹蛏的摄食率、耗氧率、排泄率和同化率等为指标,研究了温度、盐度和饵料密度对大竹蛏的能量收支影响,建立了不同温度、盐度及饵料浓度下大竹蛏的能量收支方程。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大竹蛏的摄食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其耗氧率也随之而升高;在试验所设定的盐度范围内,在盐度28时,用于生长的能量比例最大,生长能高;在所设定的饵料密度范围内,大竹蛏的摄食能随饵料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福建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建议
    李水根
    2020, 42(2):  172-178. 
    摘要 ( )   PDF (15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省水产品资源丰富,水产品具有营养价值高且味道鲜美的特点,在深受消费者青睐的同时,消费者对其要求也日益提高,近年来,得益于从产地到餐桌的严格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稳定向好。本文从养殖、捕捞、加工和流通等方面出发,介绍了福建省水产品的规模和质量安全现状,针对养殖、捕捞、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物残留、滥用药物、冷链物流、加工安全、产品追溯和质量控制等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质量安全管理建议,促进福建省水产产业的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鳗鲡产业发展回顾与思考
    刘常标 高飞
    2020, 42(2):  179-184. 
    摘要 ( )   PDF (9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福建鳗鲡产业(包括鳗鲡养殖、苗种贸易、饲料加工、烤鳗加工、出口贸易等相关联的产业)40年来发展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分别分析总结了福建鳗业的时代特征、历史地位与作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持续发展的优势条件、以及对鳗鱼乃至渔业发展的深刻启示。以期供业界参考。
    综述与其他
    胶原蛋白改性方法与应用
    张亚飞 逄欣雨 叶张靖 赵志康 牛宁 郝志娜 胡建恩
    2020, 42(2):  185-194. 
    摘要 ( )   PDF (24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胶原蛋白作为生物体内重要的结构蛋白,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材料,具有众多优良的生物学性能:低免疫原性、生物可降解性、细胞相容性等。但纯胶原蛋白在被直接使用时会因本身的一些缺陷如:降解过快、热变性温度低、机械强度差等,导致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对胶原蛋白进行改性,通过有效改善胶原蛋白在特定方面的性能,从而有效应对不同领域对胶原蛋白的性能需求,扩大胶原蛋白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胶原蛋白的化学交联改性、侧链修饰改性、接枝共聚改性的化学改性、物理改性方法以及高分子材料共混改性方法等5种方法;改性胶原蛋白在医用材料、食品工业、造纸、胶粘剂、皮革工业等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