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渔业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本期目录

    2019年 第4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4-25
    论文与报告
    3β-HSD基因在福建牡蛎性类固醇激素合成机制中的表达研究
    曾臻 倪健斌 史博 谭强来
    2019, 41(2):  87-95. 
    摘要 ( )   PDF (30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3β-HSD))能够催化生成不同类型的类固醇激素,而关于贝 类中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酶的基因信息十分有限。本实验利用分子克隆的方法获得了福建牡蛎 ( Crassostrea angulata)性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酶基因3β-HSD的全长序列,总长为1 444 bp, 编码356个氨基酸。利用qRT-PCR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该基因在福建牡蛎中的时空表达特 征,该基因在牡蛎大多数组织(外套膜、鳃、性腺、闭壳肌和内脏团) 中均有表达,但在性 腺中表达量最高(P<0.05)。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该基因表达在卵巢里富有分泌作用的滤泡细 胞中。本文讨论了3β-HSD在牡蛎性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的作用,为阐明牡蛎具有内源性 类固醇激素的合成能力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研究牡蛎生殖内分泌机理提供参考。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的纯化分析及检测方法建立
    葛辉 吴丽云 周宸 黄种持 吴建绍 郑乐云 林琪 杨求华 吴水清 王艺磊 林克冰
    2019, 41(2):  96-105. 
    摘要 ( )   PDF (39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GenBank中已有的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NNV) RNA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福建厦门具有典型NNV发病症状的斜带石斑鱼中克隆了RNA2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将序列提交到GenBank获得登录号为MF510920,命名为XMNNV。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XMNNV与RGNNV聚类在一起,与SJNNV、BFNNV和TPNNV等其他鱼类神经坏死病毒亲缘关系较远,说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XMNNV属于RGNNV基因型。通过超速离心方法对病毒进行提纯,得到了纯化的NNV病毒。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病毒粒子直径20 ~25 nm,结构为正二十面体,与已经报道的NNV结构一致。通过对XMNNV与其它RGNNV RNA2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在保守区设计引物,运用R T - P C R方法建立了 RGNNV的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达67 copies/uL 。纯化的病毒对E11 (条纹月鳢细胞系)和大黄鱼肌肉细胞 进行感染,结果表明该病毒可以感染这两种鱼类细胞。E11细胞被感染病毒后,细胞出现空泡化,并最终导致细胞分解死亡;大黄鱼肌肉细胞感染后,细胞变圆,慢慢从培养皿壁脱落,最终解体死亡。另外,对感染后细胞进行P C R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进一步确定了分离的NNV具有感染这两种细胞的能力。本研究通过电镜观察和PCR检测两种方法确定了患病石斑鱼携带NNV,通过对两种鱼类细胞的感染实验,确定了该病毒具有一定的感染能力。综上,本研究为石斑鱼NNV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对石斑鱼NNV疾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等电点沉淀法提取牡蛎蛋白及其蛋白组成分析
    姜燕蓉 张亚飞 齐筱莹 王丹妮 田茂鸿 赵慧
    2019, 41(2):  106-112. 
    摘要 ( )   PDF (30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等电点沉淀法对牡蛎蛋白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后,对牡蛎中各蛋白组分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 D S - P A G E )测定其分子质量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室温、溶解pH 12.0、提取时间1.0 h、酸沉pH 4. 0条件下,蛋白提取率为65.6%,纯度为84.3% 。牡蛎蛋白中盐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其后依次是碱溶性蛋白、水溶性蛋白和醇溶性蛋白。SDS-PAGE电泳图谱显示,经过p - 巯基乙醇(变性电泳)和未经(3-疏基乙醇(非变性电泳) 处理的样品中,等电点沉淀法制备的蛋白样品分别在4 4 .3和97.2 kDa处出现明显条带;盐溶性蛋白分别在44. 3和20.1 kDa出现明显条带;水溶性蛋白条带分散;碱溶性蛋白分子电泳条带分布较宽,主要在200.0和50.0 kDa以下;醇溶性蛋白仅在44. 3 kDa处有一条带。
    霍童溪河口地区海岸线变化及成因
    吴晓琴
    2019, 41(2):  113-120. 
    摘要 ( )   PDF (49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不同年份的google影像资料,运用GIS技术,对霍童溪河口地区的岸线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数值模型分析结论,认为河口潮滩湿地围填是霍童溪河口地区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建议今后应合理规划,减少对岸线的人工干预。
    三沙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形态及环境风险评价
    陈凯 黄智伟 陈艳梅 陈然 吴昊
    2019, 41(2):  121-129. 
    摘要 ( )   PDF (30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BCR四步分级提取法分析三沙湾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Cr、Co、Ni、Cu、Zn、Pb ) 不同赋存形态的含量,阐述了重金属赋存形态与其环境因子关系,并采用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法(RSP )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环境风险程度。结果表明,Pb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其他重金属以残渣态为主。重金属Co、Ni、Cu、Cr相互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b与Zn呈显著正相关,有机碳与Co、Ni、Cu、Cr、Z n 呈显著正相关。评价结果显示Pb总体表现为中度污染,具有中等环境风险,其他重金属为无污染到轻度污染,环境风险较低。
    福建省近岸海域水体氮磷时空分布特征
    陈奇亮
    2019, 41(2):  130-139. 
    摘要 ( )   PDF (30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015至2017三年的福建省近岸海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海水水质监测信息,选取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为研究因子,统计福建省近岸海域2015—2017年氮磷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福建省附近东海南部海域水质总体较好,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各监测站位三年平均浓度分别为0.30 mg/L和0.02 mg/L; 2)相较于丰水期和平水期,枯水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明显较高;3)厦门市、宁德市附近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较高,主要是受地形以及周边陆域污染的影响。
    东山湾主要生态风险源识别的研究
    魏姗姗
    2019, 41(2):  140-148. 
    摘要 ( )   PDF (18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识别东山湾的主要生态风险源,本文建立了包含生态风险危害强度、危害范围和危害频次的半定量化风险识别方法,能对主要生态风险源做出较为快速和准确的判断,从而对生态风险评估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通过对东山湾所涉及的1 8项生态风险源进行识别与分析,结果表明围填海、台风、核电建设与运营、环境污染和生物入侵是东山湾的主要生态风险源。生态风险源的识别和分析可为区域生态风险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东山湾的生态风险管理,除了要加大防范各主要生态风险源的力度外,从长期看还需提高对迅速增长风险的防范能力。
    珠海万山人工鱼礁结构设计
    陈勇康 李培冬
    2019, 41(2):  149-156. 
    摘要 ( )   PDF (44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珠海万山海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设计了三种人工鱼礁。鱼礁为3.5 m×3.5 m×3.5 m 框架箱型结构,框架采用0.2 m×0. 2 m的框柱。在2 5年一遇波浪条件下,对礁体的水流力、抗滑抗倾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和沉降量等特性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底层流速1.2 m.s-1时,礁体的抗滑移和抗倾覆系数分别为2. 15、3.69,礁体不会滑移和倾覆翻滚,地基承载力和沉降量均满足要求。
    茜素红S对扁吻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张涛 牛建功 刘鸿 焦飞 张人铭 蔡林钢
    2019, 41(2):  157-161. 
    摘要 ( )   PDF (21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茜素红S 对扁吻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幼鱼的急性毒性,在水温10℃下,采用半静态法对体重范围(5. 8±0.6) g 的扁吻鱼幼鱼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茜素红S浓度为400 mg/L时,96 h 死亡率为0 ; 当茜素红浓度为900 mg/L时,72 h全部死亡;茜素红S对為吻鱼幼鱼的24、48、72、96 h 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88、718、651、618 mg/L ,安全质量浓度为179 mg/L。说明茜素红S 对扁吻鱼幼鱼的毒性为低毒性,适合其标记放流。实际工作中,建议选用浓度179 ~ 400 mg/L作标记,在保证存活率的基础上,取得较好的标记效果。
    草鱼脑细胞原代培养
    周怡 郭本月 魏万权 袁小琛 梁旭方
    2019, 41(2):  162-166. 
    摘要 ( )   PDF (29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是探讨动物生理代谢规律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尝试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消化法、组织块法及机械法以获得草鱼原代脑细胞。结果表明,采用机械法获得草鱼原代脑细胞,细胞分散较为均匀、形态良好,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L - 15培养基在28℃进行培养,获得了大量活力较为稳定的脑细胞,为进一步开展体外生理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原代脑细胞的活力可以稳定地保持3 d,超过3 d 后,细胞明显退化。
    综述与其他
    几丁质脱乙酰酶的特点及应用
    朱先玉 丛海花 尹恒
    2019, 41(2):  167-174. 
    摘要 ( )   PDF (33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几丁质是渔业生产过程中废弃虾蟹壳的主要组成成分。传统生产几丁质、壳聚糖和壳寡糖的方法是化学消化法,此方法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该方法已难以持续。此外由于化学法生产的壳聚糖和壳寡糖难以控制其聚合度、脱乙酰度和脱乙酰模式,因此很难研究壳寡糖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几丁质脱乙酰酶(Chitin deacetylase EC 3 .5 .1 .4 1 )是一种可在温和条件下将几丁寡糖转化为壳寡糖的酶,利用此酶规模化生产具有特定乙酰化模式的壳寡糖已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鉴于该酶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对目前已经研究的几丁质脱乙酰酶的来源、结构特征、催化机制、脱乙酰化模式及几丁质脱乙酰化酶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