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渔业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本期目录

    2015年 第3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5-10-26
    论文与报告
    几种不同碳源对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技术育苗效果的影响
    杨章武 张哲 葛辉 李正良 卓吓晃 林跃宗
    2015, 37(5):  347-352. 
    摘要 ( )   PDF (13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凡纳滨对虾种苗生产的生态化水平,分别以蔗糖、葡萄糖、淀粉为添加碳源,添加量为投饵量的50%,同时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在1000L的水体进行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技术育苗实验。结果表明添加碳源组絮团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不添加碳源和芽孢杆菌),且蔗糖组絮团的形成比淀粉组和葡萄糖组更早;蔗糖组和葡萄糖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淀粉组,其亚硝酸盐峰值浓度分别比对照组降低25.4%和31.4%,且未换水即自行下降;添加碳源各组絮团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粗蛋白含量最高的蔗糖组达到32.6%。仔虾幼体P14时,葡萄糖组和蔗糖组的仔虾体长分别比对照组增长22.8%和19.2%(p<0.01),差异极显著。表明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技术育苗中,蔗糖和葡萄糖作为添加碳源是合适的。
    舟山渔场普陀山附近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曹东阳 俞存根 周青松 宋伟华 谢旭 毕耜瑶 夏陆军 郭小雨 郑基
    2015, 37(5):  353-362. 
    摘要 ( )   PDF (19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2014年5月(春季)和2014年10月(秋季)在舟山渔场普陀山附近海域开展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分析研究了该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普陀山附近海域春、秋两季鱼类有51种,隶属于11目24科43属。其中,春季鱼类有39种,隶属于11目24科34属;秋季鱼类有34种,隶属于8目16科30属,春秋两季共有种22种。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鮸、六丝钝尾虾虎鱼、龙头鱼,其中棘头梅童鱼、鮸、六丝钝尾虾虎鱼为春季优势种类,龙头鱼为秋季优势种类。根据鱼类的生态习性分析得知,分布在本次调查海域的鱼类以广温广盐种类为主;春季、秋季鱼类平均体重仅分别为1.35g和2.36g,春、秋季均是普陀山海域经济幼鱼 的主要繁育、生长期。
    福建漳州后石电厂烟气脱硫排水海域的海水和沉积物中汞的含量变化分析
    戴桂香 苏荣 刘子晗 李少伟
    2015, 37(5):  363-370. 
    摘要 ( )   PDF (26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后石电厂近15年的监测资料,简述了温排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Hg含量的变化情况,并结合6年的脱硫工艺流程监测数据分析了Hg含量升高的原因,最后通过参考文献资料推算出电厂附近海域的底栖生物对Hg的累计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在电厂温排海域内,≥1℃温升区内沉积物中的Hg含量显著高于<1℃温升海域;2)脱硫工艺监测结果表明:在脱硫工艺过程中Hg的转化率逐年升高;3)通过文献资料推算出电厂附近底栖生物(牡蛎)体内的总汞(THg)的含量为0.488 mg/kg。为降低Hg的暴露风险,建议脱硫电厂温排海域海水中Hg含量不能超过0.110 μg/L。
    福建省水口水库养殖库区氮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曾涛
    2015, 37(5):  371-377. 
    摘要 ( )   PDF (12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养殖库区水域氮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14年3月至2015 年2月在福建省水口水库范围内主要养殖库区选取15个采样点进行每月的监测和动态研究,全面分析了不同养殖库区、不同时期水体各形态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养殖库区水体总氮、氨氮、亚硝态氮平均浓度分别为1.38~2.15,0.24~0.53,0.03~0.06 mg/L。不同养殖库区水体各形态氮含量因季节而变化较大,总体趋势是总氮浓度冬季较高;除太平养殖库区外,其他养殖库区水体的氨氮浓度春季较高,浓度范围为0.466~0.596 mg/L;亚硝态氮浓度变化幅度不大,范围为0.009~0.031 mg/L。不同养殖区域水体中各态氮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雄江和太平养殖库区中总氮和氨态氮、亚硝态氮之间相关性不显著,黄田库区和湾口库区养殖区水体中总氮和氨态氮、亚硝态氮呈现负相关;尤溪口养殖库区水体中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呈显著负相关。
    采用HPLC法和HPLC-MS/MS法检测水产品中喹诺酮类药物方法比较
    王丽娟 张骊 叶玫 吴成业
    2015, 37(5):  378-385. 
    摘要 ( )   PDF (10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法(HPLC-MS/M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水产品中的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检测,旨在根据检测要求选择最佳的检测方法。通过分析检测限、线性范围、加标回收、精密度和方法比较2种检测方法,同时对22例市售水产品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HPLC-MS/MS法检测灵敏度高于HPLC法,且可快速、准确进行水产品中喹诺酮类药物检测。两种方法对恩诺沙星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69,但HPLC检测数据低估于HPLC-MS/MS的2%。由于HPLC-MS/MS检测成本高,因此HPLC法可作为水产品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的初步筛检方法,而HPLC-MS/MS法能准确定量水产品中喹诺酮类药物含量。
    光度法检测地表水中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对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
    叶江雷 吴云辉 苏秋芳 蔡真珍
    2015, 37(5):  386-391. 
    摘要 ( )   PDF (8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分光光度法检测地表水中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实验操作的层面探讨了导致朗伯-比尔定律偏离(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偏离“1”)的因素:(1) 通过改变溶液的浓度和光程、选择不同的波长调整合适的吸光度读数范围可降低仪器的读数误差;(2) 标准使用液的体积与稀释(定容)容积的准确度决定标准溶液浓度实际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偏离,其中稀释(定容)容积的影响更大;可通过容量仪器的校正(体积校正和/或称量校正)加以解决。
    葡萄牙牡蛎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
    巫旗生 曾志南 宁岳 祁剑飞 文宇
    2015, 37(5):  399-405. 
    摘要 ( )   PDF (11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葡萄牙牡蛎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包括亲贝促熟、饵料培养、幼虫和稚贝培育等。葡萄牙牡蛎受精卵卵径约60 μm,在水温25.3℃、盐度26.5及pH8.2条件下受精卵经过16 h左右发育为D形幼虫;幼虫经14~21 d培育进入变态附着期,幼虫培育过程投喂饵料为金藻、小球藻、角毛藻和骨条藻,稚贝加投扁藻;采用聚丙烯塑料片作为幼虫变态附着的附苗器。同时筛选出葡萄牙牡蛎受精卵孵化及幼虫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进行了不同饵料投喂效果及不同附苗器的附苗效果试验。
    延迟投饵对半刺厚唇鱼仔鱼摄食、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秦志清 刘亚君 樊海平 薛凌展
    2015, 37(5):  392-398. 
    摘要 ( )   PDF (9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仔鱼为试验对象,探讨在25.4~29.5℃水温条件下延迟投饵对其摄食、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刺厚唇鱼仔鱼开口当天投饵及延迟投饵1~12 d,投饵后3 h内仔鱼的摄食率分别为0、33.33%、100%(6~11日龄)、85.71%、76.92%、46.67%和28.57%,延迟投饵12 d仔鱼的摄食率为0;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6~11 日龄,初次摄食期仔鱼的PNR发生在14日龄,仔鱼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长达11 d;延迟投饵0~2 d的30日龄仔鱼全长无显著差异(P > 0.05),而与其它组仔鱼的全长则差异显著 (P <0.05);延迟投饵0~5 d仔鱼的存活率均达到100 %,但延迟7 d以上仔鱼的存活率急剧下降,延迟投饵9 d仔鱼的存活率为0。综合仔鱼的摄食、生长与存活表现,开始投饵的适宜时间在仔鱼开口后的2 d之内。
    冬季单体牡蛎池塘育肥初步试验
    祁剑飞 宁岳 曾志南 巫旗生
    2015, 37(5):  406-410. 
    摘要 ( )   PDF (39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提高牡蛎商品品质,开展了池塘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冬季育肥实验。育肥实验设置4个实验组:3组室内水泥池实验组(水温分别为24℃、20℃和16℃)以及1组室外池塘实验组,室内实验组饵料来自于室外池塘藻水。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一个月育肥,室外池塘实验组的牡蛎肥满度由平均13.1%增加到了19.6%,性腺饱满个体比例由13.3%增加到66.7%;室内水泥池实验组牡蛎肥满度无明显变化。池塘实验组牡蛎糖原含量稍增加,水泥池实验组下降。池塘育肥葡萄牙牡蛎效果明显。
    土池培育条件下中国仙女蛤肥满度变化初步观察
    吴文呈
    2015, 37(5):  411-414. 
    摘要 ( )   PDF (9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以中国仙女蛤(Callista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对土池培育的中国仙女蛤进行了周年肥满度变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仙女蛤肥满度高峰值出现在6—9月,达60%~80%;11月至翌年4月份肥满度最低,在47%~55%之间。根据肥满度的周年变化规律推断,中国仙女蛤一年中有1个繁殖期,即为6—8月份。
    综述与其他
    海胆壳棘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潜在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潘南 乔琨 吴靖娜 许旻 刘淑集 张伯超 蔡水淋 刘智禹
    2015, 37(5):  415-425. 
    摘要 ( )   PDF (11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概述了从海胆壳棘中发现的一些具代表性、结构独特、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萘醌类色素、苯醌类色素、类胡萝卜素、具有离子通道调控与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活性的蛋白等,就相应分离纯化手段、合成路线、生物活性与潜在药用价值作简要概述,并简述了基因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在海胆壳棘功能活性蛋白研究上的应用以及传统中药实践中海胆壳棘的功效等内容。
    鲍内脏功能成分及其活性研究进展
    路海霞 刘智禹 吴靖娜 苏捷 刘淑集 廖登远
    2015, 37(5):  426-432. 
    摘要 ( )   PDF (8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鲍养殖产量的逐年增加和鲍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占鲍体重将近三分之一鲍内脏的合理利用就成了鲍加工企业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鲍内脏富含多糖、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脂肪酸等生理活性成分,被直接丢弃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因此,以鲍内脏为原料进行高值化开发利用,对增加水产加工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鲍内脏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功效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重点对鲍内脏化学成分的抗氧化、抗肿瘤、提高免疫力、抗疲劳和降血脂等功效活性进行了详述,为鲍内脏活性物质在食品、保健品、医药等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