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业研究
欢迎访问《渔业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2-25
    全选:
    论文与报告
    仿刺参南移养殖温度耐受性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朱志煌 林琪 吴建绍 杨求华
    2024, 46(1):  1-10.  DOI: 10.14012/j.cnki.fjsc.2024.01.001
    摘要 ( )   PDF (20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将仿刺参幼苗从北方南移至福建进行养殖,在自然水温下饲养1年,并作为南移福建养殖的实验组,同时以北方相同苗龄的仿刺参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抗热性能;采用荧光定量法分析经过热诱导1、2、3 h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仿刺参的HSP90agp96HSP70HSP26proeintl(2)efl温度耐受性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变化情况。研究发现:1)实验组仿刺参的亚致死温度为3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 ℃,实验组和对照组仿刺参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3.1、31.9 ℃,表明高温驯化能够提高仿刺参的耐热能力。2)实验组与对照组仿刺参的5种温度耐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存在差异。在30 ℃高温刺激下,对照组仿刺参的HSP90agp96HSP70HSP26基因表达在温度刺激1、2 h后没有明显增加,而刺激3 h后才出现上调,表达量分别达到(9.801±1.303)、(2.508±0.910)、(8.649±1.936)、(34.787±4.978);实验组仿刺参的HSP90agp96HSP70HSP26表达在温度刺激1 h后即出现显著上调,表达量分别达到(42.000±8.798)、(20.019±6.224)、(218.750±78.701)、(93.710±5.674)。实验组仿刺参的4种温度耐受性相关基因的上调时间早于对照组,表明实验组仿刺参对外界高温的适应能力强于对照组。因此,高温驯化后的仿刺参能够更早地对外界高温变化做出反应。
    绿鳍马面鲀早繁生殖调控期间亲鱼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毛欣童 刘立明 王九龙 刘琰 吴艳庆 姜宏利 徐文刚
    2024, 46(1):  11-18.  DOI: 10.14012/j.cnki.fjsc.2024.01.002
    摘要 ( )   PDF (24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早繁生殖调控期间亲鱼性腺的发育规律和繁殖特征,从2021 年11 月至2022 年3月,连续采集绿鳍马面鲀亲鱼5次,每次雌雄各3尾,共计30尾;每次采样测定绿鳍马面鲀亲鱼全长、体质量、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同时采用石蜡包埋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其性腺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在人工控温条件下,绿鳍马面鲀雌、雄亲鱼在2月时性腺质量和性腺指数均达到最大值,进入性成熟高峰期,且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 < 0.05)。绿鳍马面鲀的产卵类型为非同步发育的分批产卵型,雌性生殖细胞的发育分为核仁外周期、卵黄囊泡期、初级卵黄球期、次级卵黄球期、三级卵黄球期和成熟期6个时期;雄性生殖细胞的发育则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5个时期。综上,本文阐明了绿鳍马面鲀性腺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组织结构和发育规律,不仅丰富了其繁殖生物学基础资料,也为其人工繁育和苗种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红鳍东方鲀幼鱼阶段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估计
    潘寒柏 于海龙 田燚 曹立蓉 马文超 徐明杰 王昱森 王培洋 向雪建 仇雪梅 包玉龙 刘圣聪 王秀利
    2024, 46(1):  19-28.  DOI: 10.14012/j.cnki.fjsc.2024.01.003
    摘要 ( )   PDF (9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获得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阶段的生长性状遗传力,发挥遗传力在指导育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分别对1、2、4月龄的2 900尾红鳍东方鲀幼鱼(2022年构筑构建的红鳍东方鲀全同胞家系)的体质量、体长和全长进行测量,分别通过全同胞相关法及其公式、Pearson系数、 同胞协方差法对这3项生长性状的数据进行遗传力估计、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月龄红鳍东方鲀幼鱼体质量遗传力达到了0.54,体长遗传力、全长遗传力分别为0.39、0.36,均属于高遗传力;体长、体质量间的遗传相关为0.889,表型相关为0.851;体质量、全长间的遗传相关为0.873,表型相关为0.864;体长、全长间的遗传相关为0.947,表型相关为0.894。2月龄体质量、体长以及全长遗传力分别为0.28、0.23、0.25,均属于中等遗传力;体长、体质量间的遗传相关为0.828,表型相关为0.917;体质量、全长间的遗传相关为0.820,表型相关为0.932;体长、全长间的遗传相关为0.897,表型相关为0.952。4月龄的体质量、体长以及全长遗传力分别为0.23、0.29、0.29,均属于中等遗传力:体长、体质量间的遗传相关为0.769,表型相关为0.779;体质量、全长间的遗传相关为0.726,表型相关为0.801;体长、全长间的遗传相关为0.912,表型相关为0.941。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红鳍东方鲀的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饵料对卤虫幼体生长、存活和营养组成的影响
    吴水清 吴建绍 郭少鹏 温凭 仇登高 李雷斌 罗辉玉
    2024, 46(1):  29-37.  DOI: 10.14012/j.cnki.fjsc.2024.01.004
    摘要 ( )   PDF (9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卤虫是水产动物重要的生物饵料,本研究分别采用酵母、小球藻藻粉和发酵虾片等3种饵料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探讨饵料对卤虫幼体生长、存活和营养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 d的养殖,发酵虾片组卤虫幼体生长最快,其平均体长显著大于小球藻藻粉组和酵母组(P <0.05);酵母组卤虫幼体存活率最低,小球藻藻粉组与发酵虾片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 >0.05)。相比卤虫无节幼体,养殖6日龄的各饵料组卤虫幼体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 <0.05),但粗脂肪的含量则显著降低(P <0.05),其中小球藻藻粉组和发酵虾片组卤虫幼体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酵母组(P <0.05);发酵虾片组卤虫幼体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小球藻藻粉组和酵母组(P <0.05);相比小球藻藻粉组和酵母组,发酵虾片组卤虫幼体的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均最高;各试验组检测到较高含量的EPA,但均未检测到DHA;发酵虾片组卤虫幼体的总脂肪酸含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小球藻藻粉组和酵母组(P <0.05),而小球藻藻粉组卤虫幼体的HUFA、EPA含量明显高于酵母组和发酵虾片组(P <0.05)。综上所述,发酵虾片和小球藻藻粉相较于酵母具有卤虫营养强化的优势,可用于卤虫的养殖生产。
    类胡萝卜素对中华锯齿米虾体色的影响
    张元长
    2024, 46(1):  38-48.  DOI: 10.14012/j.cnki.fjsc.2024.01.005
    摘要 ( )   PDF (26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类胡萝卜素对红色、黄色和蓝色3个品系中华锯齿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 sinensis)体色的影响,本实验先通过薄层色谱分析3个品系中华锯齿米虾主要的色素成分,再根据其结果,分别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进行类胡萝卜素(螺旋藻粉、叶黄素、天然虾青素和人工合成虾青素)对3个品系中华锯齿米虾体色影响的投喂实验。结果表明,红色、黄色、蓝色3个品系中华锯齿米虾的色素物质均含有β-胡萝卜素和虾青素,蓝色品系中华锯齿米虾的色素物质可能含有甲壳蓝蛋白与虾青素的结合物。在光照条件下,天然虾青素对黄色和蓝色2个品系中华锯齿米虾体色的促进效果最明显。在黑暗条件下,叶黄素、天然虾青素和人工合成虾青素对红色和黄色2个品系中华锯齿米虾的体色具有促进和维持效果;4种类胡萝卜素添加剂对蓝色品系中华锯齿米虾的体色均不具有维持效果。本研究结果为提升工厂化养殖中华锯齿米虾体色提供了理论依据。
    微塑料污染对东太平洋鲣肌肉组织代谢的潜在影响
    吴丽军 潘钟 李伟文 戴小杰 何韦宜 黄浩 欧丹云 王磊
    2024, 46(1):  49-59.  DOI: 10.14012/j.cnki.fjsc.2024.01.006
    摘要 ( )   PDF (10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塑料污染遍布全球,其可随摄食或呼吸等方式进入生物体。本研究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东太平洋鲣(Katsuwonus pelamis)肌肉组织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以研究微塑料污染对其代谢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共有34个代谢产物发生显著性差异,其中19个差异代谢物上调、15个差异代谢物下调。差异代谢物分析表明,甲基丙二酸和丙酸上调可诱发神经疾病,可能是造成鲣游泳模式异常的原因;苹果酸下调可能使鲣面临细菌的感染风险;相反,甘油-3-磷酸、磷酸肌酸和羟基积雪草苷上调则是鲣应对微塑料积累的一种自身保护机制。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新陈代谢、胆汁分泌、丙酸酯代谢、近端小管碳酸氢盐回收、乙苯降解、甘油磷脂代谢和胆固醇代谢。研究结果可为微塑料污染对海洋鱼类的毒理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赤水河河源段鱼类资源现状调查
    陈文善 陈泊霖 卢群 刘建虎 何滔 杨峰
    2024, 46(1):  60-68.  DOI: 10.14012/j.cnki.fjsc.2024.01.007
    摘要 ( )   PDF (8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调查赤水河河源段的鱼类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状况,于2020—2021年通过传统捕捞方式与环境DNA技术方法对保护区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检测到48种鱼类,隶属于4目10科41属,其中传统捕捞方式采集的鱼类有23种,涉及2目5科22属;eDNA技术分析检测出4目8科38属40种。在渔获物种类组成分析中,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法(IRI)显示昆明裂腹鱼(Schizothorax grahami)、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宽鳍鱲(Zacco platypus)、泉水鱼(Semilabeo prochilus)为保护区调查河段的优势种;渔获物多样性指数(H’)为2.99,表明该河段总体鱼类资源相对丰富,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渔获物种类丰富度指数(D)为3.31,表明调查区域鱼类资源种类数相对丰富,生物多样性结构相对完好,鱼类组成及种群结构稳定;渔获物均匀度指数(J)为0.66,表明种群结构分布较均匀,群落结构稳定。同时根据鱼类资源分布特征,发现干、支流在鱼类资源量方面存在差异,在后期鱼类多样性保护上应加强干流保护区核心区的保护,逐步加强支流资源量恢复措施,提升整体资源水平。
    厦门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朱建新
    2024, 46(1):  69-84.  DOI: 10.14012/j.cnki.fjsc.2024.01.008
    摘要 ( )   PDF (23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2021年4月(春季)和11月(秋季)厦门海域桁杆拖网调查资料,研究分析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游泳动物种类有176种,隶属于18目、71科、124属,其中鱼类107种、虾类18种、蟹类35种、口足类8种、头足类8种;游泳动物渔获平均重量密度和平均数量密度分别为281.40 kg·km-2、14.49×103 ind·km-2,各调查站位时空分布变化较大,厦门东海域和同安湾海域资源密度较高,秋季资源密度明显大于春季;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计算结果显示,春季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刀额仿对虾(Parapenaeopsis cultrirostris )和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等,秋季优势种为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和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等,主要由个体小、生命周期较短、营养层次较低的种类组成;游泳动物丰富度指数变化相对较大,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不大,春季均明显低于秋季,生物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年代际变化明显。
    寄生于金鱼肌肉和肝胰脏的吴李碘孢虫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
    王小亮 曹欢 王姝 吕晓楠 王静波 张文 王澎 徐立蒲
    2024, 46(1):  85-91.  DOI: 10.14012/j.cnki.fjsc.2024.01.009
    摘要 ( )   PDF (22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1年9月,北京市通州区相邻两家观赏鱼养殖场的金鱼(Carassius auratus)发生孢子虫病,患病鱼头背部肌肉隆起或腹部膨大而失去观赏价值,并造成少量死亡。为鉴定金鱼源孢子虫的种类,采集具有临床症状的病鱼,取病灶组织制作水封片进行孢子虫形态观察和形状测量,并进一步对孢子虫的18S rDNA进行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造成金鱼头背部肌肉隆起或肝胰脏膨大的孢子虫壳面观均呈梨形,前端有2个八字形排列的极囊,极囊约占孢子虫全长的一半,极丝圈数为7~9圈,形态特征和形状测量数据与吴李碘泡虫(Myxobolus wulii)相似。孢子虫的18S rDNA序列经Blast同源性检索,与吴李碘泡虫同源性最高,相似性在99%以上,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也与吴李碘泡虫聚为一枝。因此,确认这两起金鱼孢子虫病的病原为吴李碘泡虫,这是该碘泡虫寄生于金鱼肌肉的首次报道,为其在金鱼寄生部位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福建省鳗鲡养殖尾水治理模式分析与推进建议
    钟国龙
    2024, 46(1):  92-100.  DOI: 10.14012/j.cnki.fjsc.2024.01.010
    摘要 ( )   PDF (17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渔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鳗鲡作为福建省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其养殖尾水排放问题日益突出。目前福建省鳗鲡养殖尾水治理的模式主要有传统化学处理、改进化学处理、生态综合种养治理、双循环零排放养鳗模式等,本文阐述了这四种模式的主要技术工艺、特点,分析了其主要优劣势,并对今后鳗鲡养殖尾水的治理工作提出了推进建议,为福建省乃至中国水产养殖业尾水治理技术的提升改进提供了良好借鉴。
    综述
    等温扩增技术应用于虾肝肠孢虫检测的研究进展
    谭念秋 魏春梅 文钰淞 范晓东
    2024, 46(1):  101-110.  DOI: 10.14012/j.cnki.fjsc.2024.01.011
    摘要 ( )   PDF (8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虾肝肠孢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其大面积的暴发使对虾养殖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且目前尚未发现有效治疗EHP感染的特效药。EHP的检测手段主要包括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其中属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等温扩增技术因具有简便性、低成本、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等特点而成为潜在的田间检测方法。本文对EHP的常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对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和重组酶等温扩增技术及其在EHP检测中的应用进行重点介绍,以期为EHP感染的早期检测及高效防控提供参考,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